春天的腳步輕得讓人毫無防備,一不小心春色就漫上路階,綠上樹梢,映入湖河了。
春天給人希望,讓人舒暢。春風拂面,草長鶯飛,花紅柳綠,一派欣欣向榮的繁華景象,但也有春困的倦意、春寒的憂郁,正如白居易詩中所云“滿眼春愁銷不得”。春天最容易動情動心。經過一個季節的冬藏,突然面對葳蕤春光,錦繡河山,激動的心潮一時無法平靜,就像故人之間的久別重逢,陌生、欣喜,甚而喜極而泣,生發出濃郁的感嘆。古代詩人再看春日景物,留下過“有情芍藥含春淚”“落花風雨更傷春”“春色惱人眠不得”“深鎖春光一院愁”的種種春愁。當面對無限春光的有限時節,又聯想到滄海桑田,歲月易老,不由得感嘆“三春過后諸芳盡”“春光鎮在人空老”。
憂愁無處不在,只是春天的憂愁來得無聲、無由,無力,因而顯得更加無奈。沒有秋風秋雨愁煞人的凌厲,但春愁兀兀成幽夢,在生機盎然的春天卻心懷愁結,這種落差怕是更讓人傷心欲絕。古詩中的春愁,有世事的蹉跎、人生的嗟嘆,還有家國情懷。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惫?56年的七月,安史之亂的叛軍攻陷長安,杜甫在投奔靈武途中卻被俘至長安,他在第二年的春天寫下了這首《春望》。春天如約而至,可山河卻已動蕩,全詩飽含著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對家人的擔憂之意。
晚清抗日保臺志士、愛國詩人丘逢甲,在1895年奮筆書寫《離臺詩六首》,表達出對祖國前途和民族命運的擔憂。那年春天,《馬關條約》簽署,結束了甲午戰爭。在這個不平等條約中,清政府承諾賠款、開放商埠,還割讓臺灣島及其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丘逢甲曾率領義軍浴血奮戰,與敵人拼搏二十余日,直到彈盡無援。一年后的春天,感傷的他又寫下了《春愁》:“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穿透人心的感染力跨越時空,詩人深沉強烈的愛國憂民之情令人動容。
滔滔春愁,在歷史的大潮中翻涌不盡。王安石欲變法圖強,身處宋代新舊黨爭,兩次被罷相,55歲的他站在瓜洲渡口,寫下這樣的心跡:“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經歷亡國之痛的南唐后主李煜,也在回憶故國時寫下了:“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p>
思夫妻、念親友、憶同僚……人生一世,總逃不出一個“情”字。春天一到,各種感情顯得更為濃烈,表達出的不是撕心裂肺的嚎啕大哭,而是痛徹心扉的繾綣悱惻。白居易念及好友元稹,寫下“花時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籌”,想著花開時和友人一同醉酒銷春愁,又突然想起對方應該到梁州了?!按盒哪不幇l,一寸相思一寸灰”,是李商隱筆下一位幽閨女子對愛情失意的愁苦。清代詩人納蘭性德記下“風淅淅,雨纖纖。難怪春愁細細添”,描述春雨中一個人的相思之苦。宋代女詩人朱淑真在一個春日回憶往事,愁緒襲來,于是寫下:“午窗睡起鶯聲巧,何處喚春愁?!?/p>
古詩詞叢林中,總有一縷春愁,飄蕩著愛恨情仇、江湖恩怨,也記錄著歷史滄桑、人生浮沉。(魏百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