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北方新報小記者團走進呼和浩特市回民區攸攸板鎮東烏素圖村謙和果園,體驗傳統“打杏”,傾聽烏素圖杏文化傳承百年的歷史故事。
我們是北方新報小記者
北方新報官方抖音、快手同步直播
當日,小記者們在園主張宏奎的帶領下,在杏林間穿梭,觀看相關文化歷史展板,了解烏素圖百年的大杏文化?!拔覀兊淖嫦茸钤缍际强滴跄觊g走西口而來,帶來了家鄉(山西)最好的杏種,在烏素圖這方特殊的水土上扎了根,長成漫山遍野的杏林。這些老杏樹跟現在的改良品種不同,每棵杏樹結出的杏口味都不一樣,可以說是一棵樹一個味?!睆埡昕蛐∮浾邆兩鷦又v解了烏素圖大杏的來歷,以及烏素圖周邊村民們口口相傳的“五泉”動人故事,還帶著小記者們參觀了園內80多年樹齡、寄托人們美好愿望的老杏樹,小記者們聽得津津有味,埋頭在小本上飛筆記錄。
講解杏樹品種
小記者認真做好采訪筆記
隨后,張宏奎帶著小記者們來到園內老杏樹下,拿出一方名為“杏包”的白布鋪在地上,孩子們抓著各個角將布兜起,張宏奎拿出一根長木棍,擊打著碩果累累的枝干,黃紅相間的大杏雨點般降落,在布面上發出密集的“咚咚”聲,引發小記者們的如雷歡呼。隨后,孩子們爭先恐后進行“打杏”體驗,臉上洋溢著新奇感和燦爛笑容。
體驗古法摘杏
看看我們摘的杏
談起烏素圖的大杏,張宏奎娓娓道來,為小記者們描繪了一幅百年間農民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勤勞勇敢增產增收的動人畫卷。
“以前的品種沒有經過矮化培育,樹長得高茂,擊打樹枝是以前最省力的摘杏方式,成熟的軟杏掉落在‘杏包’上,完好無損,”張宏奎告訴小記者們。烏素圖周邊耕地較少,村民以種杏為生,以前的村民收集到大杏后,會用扁擔挑著兩個籃子,前往老綏遠(今呼和浩特市區)賣錢或者到武川縣換糧食,來回幾十公里幾乎全靠腳力,靠夏季的大杏換來全家一年的口糧。而如今采摘觀光農業日益發達,村民們不需要進城賣杏,守在家門口就有大量城里人前來體驗采摘,杏的品種也從傳統老杏發展為各大名優品種,有酸甜的蘭州大杏,脆甜的荷蘭香蜜杏,香甜的馬奶子杏以及別名為“一串紅”的“姹紫嫣紅”品種,每到夏季都供不應求。
講述杏園歷史
謙和果園是烏素圖林果蔬菜農業專業合作社成員單位,位于呼和浩特市回民區攸攸板鎮東烏素圖村中部,占地15畝。園內種有杏、李、蘋果、西梅、梨、桃、棗等多個果類品種和牡丹、芍藥、百合、金蓮花等花卉品種。春賞杏花、果花、牡丹、芍藥,夏采特色水果,秋賞果園紅葉,冬觀山村雪景。
文·攝影/北方新報正北方網首席記者 牛天甲 記者 郝儒冰 實習生 陳朝陽 張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