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 id="mzl5i"></th>
    <center id="mzl5i"><small id="mzl5i"></small></center><code id="mzl5i"><nobr id="mzl5i"><track id="mzl5i"></track></nobr></code>
    <object id="mzl5i"><option id="mzl5i"><mark id="mzl5i"></mark></option></object>

    <center id="mzl5i"></center>
    <code id="mzl5i"><nobr id="mzl5i"></nobr></code>
  1. <center id="mzl5i"><em id="mzl5i"></em></center>
      <big id="mzl5i"></big><th id="mzl5i"><option id="mzl5i"></option></th>
      1. 首頁 > 觀察 > 正文

        北溪“疑云”一周年 為何真相仍難明

        一年前,由俄羅斯經波羅的海向歐洲輸送天然氣的“北溪”管道遭遇爆炸事件,此后有關各方作出各種分析和解讀,調查過程中也不斷有人爆料,但事件真相至今沒有浮出水面。

        分析人士指出,對于歐洲國家而言,北溪事件調查存在敏感問題,即使查出真相也很難公布。歐洲已成為這起事件的最大受害者,經濟遭受重創,對美國依賴加深,要實現“戰略自主”恐將更加困難。

        三種說法 撲朔迷離

        去年9月26日,連接俄羅斯和德國的“北溪-1”和“北溪-2”天然氣管道發生爆炸泄漏,無法使用。事件發生后,各方基本認定爆炸系人為破壞。關于誰是幕后黑手,目前主要有三種說法。

        這張丹麥國防部2022年9月27日發布的航拍照片顯示的是一處“北溪”天然氣管道泄漏點。新華社發(丹麥國防部供圖)

        事發初期,一些西方媒體和政客紛紛將矛頭指向俄羅斯,稱俄方通過炸毀管道切斷對歐洲天然氣供應以威脅歐洲。俄方對此堅決否認,認為爆炸事件背后有“西方的痕跡”。不少分析指出,俄方要切斷供應只需關閉管道閥門即可,保留管道還能以恢復供氣為籌碼與歐洲討價還價。指責俄羅斯的說法此后逐漸平息。

        第二種說法指向美國。今年2月,美國知名調查記者、普利策新聞獎得主西摩·赫什爆料,“北溪”管道被炸是美方所為。先是美海軍派多名潛水員安放爆炸物,數月后再由挪威海軍飛機投擲聲吶浮標引爆炸藥。赫什還提供了很多細節。美國希望拉住歐洲國家共同對抗俄羅斯,切斷俄歐特別是俄德之間密切的能源合作關系,且具有實施此種破壞活動的能力。因此這一說法獲得不少輿論認同,但美方拒絕承認。

        第三種說法指向烏克蘭。美國《紐約時報》、德國《明鏡》周刊等媒體報道,爆炸事件可能由一個烏克蘭團體制造,且烏政府不一定知曉。對此,烏總統澤連斯基稱,他并未下令制造這一事件。俄方則認定炸毀“北溪”管道只可能是國家行為,非政府團體很難具備實施這樣高難度破壞的能力,西方媒體相關報道是要包庇真兇。

        高度敏感 真相難表

        爆炸事件發生后,丹麥、瑞典和德國分別啟動調查,但拒絕俄羅斯參與,調查進展也十分緩慢。三國不久前在致聯合國安理會的材料中稱,所有調查都尚未完成,且仍然不能確定完成時間。

        德國《明鏡》周刊指出歐洲國家謹慎態度背后的邏輯:如果幕后黑手是俄羅斯,那么此舉是否會被視為戰爭行為?如果是美國,那么這是否意味著跨大西洋伙伴關系終結?如果是烏克蘭,那么歐洲國家是否應停止向烏提供武器支持?

        盡管德媒小心地提到上述三種可能,但多位專家認為第二種可能性最大。西班牙俄羅斯問題專家何塞普·普伊格塞奇認為,“北溪”事件就是美國導演的,目的是打破德國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

        對于調查進展遲緩,俄羅斯軍事專家維克托·利托夫金指出,歐洲國家的調查將揭露美國的罪行,但它們并不想招惹美國,而且將美國繩之以法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西方長期對此事保持沉默。

        美國《華盛頓郵報》援引一名歐洲外交官的話說,歐洲和北約的政策制定者會面時遵守心照不宣的約定,即“不談‘北溪’”,深挖事件真相可能得到一個“令人不適”的答案。報道指出,西方國家的官員無意查清爆炸事件的真相,因為他們“寧可不知道”元兇是誰,也不想發現本國的盟友要對爆炸事件承擔責任。

        經濟受挫 “自主”更難

        俄羅斯廉價能源輸入歐洲的重要通道被毀,受影響最大的還是歐洲國家。以德國為例,在失去短期內恢復自俄進口天然氣的可能性后,德國將供應來源轉向挪威、荷蘭、比利時、阿聯酋等國。

        這是2022年9月14日在德國盧布明拍攝的“北溪-1”天然氣管道相關設施。新華社記者 任鵬飛 攝

        與此同時,美國對歐天然氣供應也大幅增加。2022年6月,美國向歐洲供應的天然氣首次超過俄羅斯。截至今年4月,美國提供了歐盟液化天然氣進口總量的50%。

        盡管采取了一些應對措施,歐洲短期內仍難擺脫能源成本壓力。據法國《快報》網站報道,歐盟棄用俄天然氣的代價高達8110億歐元。

        此外,能源危機還加快了歐洲企業外流。美國《華爾街日報》指出,高氣價迫使歐洲企業將生產轉移到美國,這可能使歐洲進入“新的去工業化時代”。

        對此,俄羅斯政治評論員謝爾蓋·科爾涅耶夫斯基認為,美國蓄意阻止俄向歐洲供應天然氣,是因為美方意識到俄歐能源合作將增強歐洲工業潛力,提高歐洲在國際政治和經濟中的影響力。

        歐洲面臨的困境讓一些歐洲政治人物重新考慮“戰略自主”。德國內政與國土部長南?!べM澤表示,“北溪”被炸事件的背后是“我們如何保護自己”的問題。

        但分析人士指出,烏克蘭危機已讓歐洲在防務和經濟上更加依賴美國,再加上歐洲企業在能源危機下向美國轉移,歐洲想實現“戰略自主”更加困難。如何處理“北溪”管道爆炸事件調查結果將考驗歐洲國家“戰略自主”的決心和能力。正如丹麥奧爾堡大學政治與社會系國際關系學教授李形所說,歐洲人將迎來不得不作出決定的時刻。

        新華社記者李超

        (參與記者:陳汀、和苗、付一鳴、康逸、胡加齊)

        [責任編輯:寶華]

        版權聲明

        一、凡注明來源為"正北方網"、"北方新報"、"內蒙古日報社"、"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原創"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和程序等作品,版權均屬內蒙古正北方網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否則以侵權論,依法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二、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正北方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三、轉載聲明:本網轉載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請相關版權單位或個人持有效證明速與本網聯系,以便發放稿費。

        正北方網聯系方式:電話: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內蒙古
        无码精品A∨久久久奶水
          <th id="mzl5i"></th>
          <center id="mzl5i"><small id="mzl5i"></small></center><code id="mzl5i"><nobr id="mzl5i"><track id="mzl5i"></track></nobr></code>
          <object id="mzl5i"><option id="mzl5i"><mark id="mzl5i"></mark></option></object>

          <center id="mzl5i"></center>
          <code id="mzl5i"><nobr id="mzl5i"></nobr></code>
        1. <center id="mzl5i"><em id="mzl5i"></em></center>
            <big id="mzl5i"></big><th id="mzl5i"><option id="mzl5i"></option></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