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仆寺旗屬于半干旱典型缺水區,水資源相對匱乏,十年九旱,地下水位已接近開采紅線。為解決增糧和水資源缺乏矛盾突出問題,馬鈴薯高壟栽培淺埋滴灌精準調控及水肥一體化模式推廣應用,成為解決“缺水和增糧”矛盾的有效途徑,全旗推廣面積達到40萬畝。
主要做法:一是優化高壟栽培。重點推廣壟底寬90厘米、壟頂寬35厘米,壟體高30厘米的機械化高壟栽培模式。該模式壟體土壤結構疏松,供肥能力強,有利于根系發育,增加結薯率,并具有透光通風,保墑提墑、抗旱防澇,減輕早、晚疫病的發生等優點。二是結合淺埋滴灌。鋪設滴灌帶淺埋覆土2-6cm,澆水時以滴灌形式,實現水肥一體化精細化管理;推行馬鈴薯輪作倒茬,可與禾谷類、豆類等作物進行輪作倒茬,以減輕病害發生。三是多角度宣傳。通過多渠道多種模式的宣傳引導,助推種植戶接受使用過程,種植面積穩定在40萬畝左右,“三大效益”非常明顯,同時帶動周邊7個旗縣使用該種植模式。四是集成配套模式。整合優勢資源,優選新品種、合理輪作倒茬、病蟲害綜合防控、測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機肥、高壟栽培、全程機械化生產作業等綠色節本增效技術模式,提升單產和效益。
該技術有效提高馬鈴薯的單產及品質,大薯率可提高20%以上,單產提升30%以上,平均畝產達到3500公斤以上。改變了傳統種植中大水大肥的粗放型水肥管理模式,地下水資源得到了高效利用,確保了水資源開發的可持續性。同時,實現節水30%左右、減藥5%、減肥10-15%,農藥化肥利用率提高10%以上,節本增效10%以上。將起壟、播種、施肥、鋪管一次性完成,降低了成本、節省勞力、提高效率,覆膜后壟面無雜草,方便于中耕、防病等環節。該模式在烏蘭察布市等相近條件的地區可以因地制宜推廣。